National Science Review:揭示同域物種形成的成種模式
物種形成是演化生物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同域物種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是指新物種從同一地域祖先物種中演化而來,在沒有地理隔離的情況下產(chǎn)生了生殖隔離的過程。然而,在同域物種形成的早期,物種間頻繁的基因流可延緩甚至逆轉(zhuǎn)種群分化,因此這種物種形成模式一直備受爭議。
雖然同域物種分化具理論可能性,但實證案例較少。斜口裸鯉(Gymnocypris eckloni scoliostomus)和花斑裸鯉(G. eckloni eckloni)是分布于青藏高原遜木措湖的兩個姐妹物種,在形態(tài)、食性、繁殖等特性上存在差異,且分化時間較短(距今約2萬年—6萬年間),是研究同域物種形成的理想模型,對同域物種形成的理論研究頗具意義?! ?/p>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舜平團隊等基于基因組學數(shù)據(jù),分析兩種裸鯉的遺傳多樣性、系統(tǒng)發(fā)育與遺傳結(jié)構(gòu)、種群動態(tài)歷史、基因流、基因組島、選擇強度,輔以理論模擬,提出同域物種形成或是微鄰域物種形成(micro-parapatric speciation)模式。
該研究提出物種形成的地理尺度應基于物種形成過程中的基因流來界定,比如異域物種形成中不存在基因流,同域物種形成中基因流應暢通無阻。研究發(fā)現(xiàn)物種間存在54個大基因組島(≥ 100 kb),其總長度約占所有基因組島總長度的89.4%。大基因組島(≥ 100 kb)的存在表明在物種形成過程中基因流受到很大的限制。這與微異域物種形成中不存在基因流模式明顯不同,但大基因組島的存在也不支持同域物種形成模式。理論和最近的實證研究表明,持續(xù)的基因流應該會產(chǎn)生許多小到幾kb的基因組島。而這種模式與鄰域物種形成的廣泛證據(jù)一致,即相鄰棲息地有利于趨異選擇,同時也允許基因流動,只不過微鄰域物種形成模式的尺度更小。此外,基因組島處包含一些與嗅覺信號相關(guān)基因,在魚類的食物選擇和選型交配中或起重要作用?! ?/p>
相關(guān)研究成果以Sympatric or micro-allopatric speciation in a glacial lake? Genomic islands support neither為題,在線發(fā)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相關(guān)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中科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圖1.(A-C)同域,異域和鄰域物種形成的基因流模式;(D)兩種裸鯉魚示意圖
- 上一篇
PNAS:研究揭示植物SUVH6酶催化位點特異H3K9甲基化的分子基礎(chǔ)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fā)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段成國研究組與南方科技大學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Locus-specific H3K9 Methylation Catalyzed by SUVH6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植物中保守的SUVH6組蛋白甲基轉(zhuǎn)移酶家族催化位
- 下一篇
Science子刊:揭示敗血癥導致細胞死亡機制
敗血癥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它是由于身體對感染的過度反應而引起的,導致它傷害了自己的組織和器官。第一次提到“敗血癥(sepsis)”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前,當時希臘詩人荷馬將它作為“sepo”一詞的衍生物,意思是“我腐爛”。 盡管對敗血癥背后的免疫機制的理解有了巨大的改進,但它仍然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