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fā)現調控牦牛骨骼肌能量代謝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牦牛資源與育種創(chuàng)新團隊發(fā)現了參與調控牦牛骨骼肌能量代謝和肌纖維類型轉換的關鍵候選基因、調控因子及信號通路,為牦牛肉品質性狀的遺傳改良提供了重要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肉類科學(Meat Science)》。
動物的骨骼肌由多種類型的肌纖維組成。研究表明,肌纖維類型與肉色、酸堿值、剪切力和肌內脂肪含量等肉品質性狀密切相關。目前對于牦牛肌纖維類型形成及轉換的分子調控機制尚不明確。
科研人員對牦牛氧化型肌纖維為主的股二頭肌和酵解型肌纖維為主的腹外斜肌進行轉錄組測序分析,共鑒定到1436個差異表達基因,1172個差異表達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和218個差異表達環(huán)狀核糖核酸,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差異表達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和環(huán)狀核糖核酸調控的靶基因主要參與骨骼肌能量代謝相關的信號通路。研究還構建了與骨骼肌能量代謝和肌纖維類型轉換相關的分子調控網絡,為解析牦牛肉品質性狀形成的調控機制奠定了基礎。

- 上一篇
Science子刊:揭示敗血癥導致細胞死亡機制
敗血癥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它是由于身體對感染的過度反應而引起的,導致它傷害了自己的組織和器官。第一次提到“敗血癥(sepsis)”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前,當時希臘詩人荷馬將它作為“sepo”一詞的衍生物,意思是“我腐爛”。 盡管對敗血癥背后的免疫機制的理解有了巨大的改進,但它仍然是一
- 下一篇
Cancer Res:科學家開發(fā)出能解碼癌癥祖先血統(tǒng)的新型軟件
知道你的祖先來自哪里可能是獲得更好的癌癥療法的關鍵嗎?或許是這樣子的,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從癌癥的祖先根源追溯到現代的解決方案呢?近日,一篇發(fā)表在國際雜志Cancer Research上題為“Genetic Ancestry Inference from Cancer-Derived Molecular Data across Genomic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