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jīng)生物學
PNAS:三歲的孩子在做決定時不會使用可能性的概念
考慮到年輕人長大后所經(jīng)歷的變化相對更從容,兒童在年輕時的發(fā)展階段發(fā)生得很快;許多父母都會說,兩歲到三歲之間孩子的差異是巨大的,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認知心理學家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探索幼兒在制定計劃時是否能夠發(fā)展出考慮其他可能性的能力,以及在什么年齡。
如果一個獎品隱藏在一個封閉容器中,而第二個獎品隱藏在一個封閉容器中,那么選擇一個容器將期望獎勵最大化。但大約有50%的幾率,三歲的孩子會選擇其中一個,其中任何一個都可能是空的——“可能”是關(guān)鍵字。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中詳細介紹了三項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三歲的孩子不會使用“可能”這樣的可能性概念,因此不能表示兩個容器中的一個可能包含獎品,也可能不包含獎品。
在這種獎遮擋情況下,明智的決定是選擇單個容器,而不是選擇一對中的一個。然而,正如研究人員所寫的那樣,“年幼的孩子在面對多種可能性時,會做出令人驚訝的不明智決定?!鄙晕⒛觊L一點的兩歲孩子在50%的時間里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就像黑猩猩一樣,”作者指出。三歲的孩子有60%的時間做出明智的選擇。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種行為是高度可復制的,他們想知道是什么驅(qū)動了這個計算過程。孩子們知道獎品在一個容器里的位置。但是他們在心里模擬另一個獎品進入兩個容器中的一個,并且無法部署可能性概念,將這種模擬視為事實,而不是兩種可能性中的一種。
這種計算錯誤的產(chǎn)生有幾種方式:研究人員指出,孩子可能有向右或向左的偏倚;在設置階段,他們只能專注于一個目標;也可能是完全隨機的選擇。他們試圖通過三項研究來驗證這些假設。
研究一:從三個中選擇一個
第一項研究只是試圖復制早期的發(fā)現(xiàn),即三歲的孩子在60%的時間里做出了明智的選擇。一組20名三歲的孩子參加了四項測試,選擇一個盒子來接收里面的東西。結(jié)果與先前的研究非常接近。
通過對結(jié)果應用貝葉斯廣義線性混合模型,研究人員確定孩子們并不是隨機選擇的。隨后的兩項研究旨在對三種假設進行判斷:兒童部署可能性概念;他們對可能性進行了最小限度的描述;他們在三個容器任務中部署了這些低級策略。
研究二:扔掉
在第二項研究中,孩子們被教導扔掉一個盒子,然后接受剩下兩個盒子里的東西。那些運用可能性概念或?qū)赡苄缘淖钚”磉_的孩子應該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拋棄其中一個。
研究人員指出,如果孩子們是隨機選擇,結(jié)果應該與第一個任務相似。但在這項研究中,孩子們確實拋棄了其中一個,排除了他們采用低水平策略的假設;因此,孩子們要么是對可能性進行了最小限度的表達,要么是在被要求思考哪個容器是空的時,他們部署了諸如“可能”這樣的可能性概念。研究3的目的是在這些假設之間做出裁決。
研究三:扔掉,然后從兩個中挑一個
第三項研究涉及24名3歲兒童,包括8次試驗,在這些試驗中,孩子們?nèi)拥袅艘粋€盒子,然后選擇保留剩下的兩個盒子中的一個。孩子們偶然扔掉其中一個的次數(shù)比預期的要多,這與研究二的結(jié)果相同。
在扔掉一對中的一個后,明智的決定是選擇一個盒子,因為剩下的盒子可能包含或不包含獎品。那些對可能性進行最少描述的孩子,即相信他們的心理模擬是事實的孩子,會相信剩下的兩個盒子里都有一枚硬幣,因此在一半的情況下應該做出明智的選擇。
在第三項研究中,孩子們有50%的幾率選擇了單獨的盒子而不是剩下的盒子;因此,證據(jù)的分量表明,孩子們對可能性的描述是最少的,而不是強有力的可能性概念(“可能”或“可能不”)。
研究人員認為,孩子們可能有可能性的概念,但在任務中的表現(xiàn)問題可能會阻止他們部署這些概念。未來的研究可以開發(fā)具有多種性能要求的新任務,以探索這些可能性。

- 上一篇
新研究:白天嗜睡、晚上睡不好和打鼾都會增加永久性失明的風險
青光眼是一組會損害視神經(jīng)的眼部疾病,視神經(jīng)將視覺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它通常是由眼內(nèi)壓力增加引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損害視神經(jīng)。青光眼是導致失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新的研究結(jié)果強調(diào)了睡眠療法對高危人群的重要性,以及視力檢查對睡眠質(zhì)量差的人的重要性。英國生物銀行最近在《英國醫(yī)學雜志》(BMJ Open)上發(fā)表的一項研究表明
- 下一篇
突破性研究,首個證據(jù)表明血清素缺乏與抑郁癥直接相關(guān)
提供了5-羥色胺釋放減少的第一個直接證據(jù),鞏固了“血清素假說”。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就假設抑郁癥源于血清素神經(jīng)遞質(zhì)系統(tǒng)的紊亂。然而,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jù)雖然充足,卻是間接的。事實上,最近對現(xiàn)有研究的綜合分析得出的結(jié)論是,沒有強有力的證據(jù)支持“血清素假說”。在此之后,該領(lǐng)域的一些人呼吁重新審視這一假設。沒有那么快,一項新的研究說,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