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jīng)生物學
突破性研究,首個證據(jù)表明血清素缺乏與抑郁癥直接相關
提供了5-羥色胺釋放減少的第一個直接證據(jù),鞏固了“血清素假說”。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就假設抑郁癥源于血清素神經(jīng)遞質系統(tǒng)的紊亂。然而,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jù)雖然充足,卻是間接的。事實上,最近對現(xiàn)有研究的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沒有強有力的證據(jù)支持“血清素假說”。在此之后,該領域的一些人呼吁重新審視這一假設。沒有那么快,一項新的研究說,它提供了抑郁癥患者大腦中血清素釋放中斷的直接證據(jù)。
這項研究最近發(fā)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雜志上。
抑郁癥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和致殘原因之一。盡管缺乏抑郁癥大腦中血清素信號中斷的直接證據(jù),但用于治療抑郁癥的藥物主要針對血清素信號系統(tǒng),以增加細胞外血清素,也稱為5-羥色胺(5-HT)。只有大約一半的患者對抗抑郁藥有反應,只有不到30%的患者完全緩解。更好地了解抑郁癥中的5-羥色胺動態(tài)有助于指導更有效的治療。
“我們對血清素在抑郁癥中的作用的認識在過去十年中有了顯著的發(fā)展。我們曾經(jīng)認為血清素的變化可以解釋抑郁癥的全部原因。當這個簡單的假設不再被支持時,一些人傾向于忽視血清素在抑郁癥中的任何作用,”《Biological Psychiatry》主編John Krystal醫(yī)學博士說?!澳壳暗难芯繛檫M一步探索血清素在抑郁癥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新支持。這是非常及時的,因為針對5 -羥色胺受體的藥物,如致幻劑,正在被探索作為治療情緒障礙的潛在新療法?!?/p>
這項研究由全球成像合同研究組織Invicro與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哥本哈根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使用一種新穎的成像技術直接觀察神經(jīng)元在應對藥理學挑戰(zhàn)時釋放的血清素的大小。在之前的工作中,這些研究人員率先使用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PET)與放射配基[11C]Cimbi-36來檢測血清素的釋放。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應用這種方法比較了17名抑郁癥患者和20名健康人血清素的釋放情況。
該論文的主要作者、MRCPsych博士David Erritzoe說:“這項研究使用了一種新的、更直接的方法來測量活人大腦中的血清素,結果表明血清素在抑郁癥中的釋放功能降低了。這種成像方法,結合其他大腦系統(tǒng)的類似方法,有可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抑郁癥患者對抗抑郁藥物的不同——有時有限甚至缺乏——治療反應?!?/p>
抑郁患者和健康對照組接受[11C]Cimbi-36 PET掃描,以測量額葉皮層5-HT2A受體的可用性;兩組在基線時無顯著差異。然后兩組都接受了一劑量的D-安非他明,這是一種興奮劑,可以增加神經(jīng)元外的5-HT濃度,在那里它與5-HT2A受體相互作用,減少[11C]Cimbi-36的結合。在給藥3小時后的第二次掃描中,健康對照參與者的5-HT2A受體可用性顯著降低,表明血清素水平增加。然而,患有抑郁癥的參與者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結合潛力的顯著下降,這表明他們大腦關鍵區(qū)域的血清素釋放能力減弱。
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癥的嚴重程度和血清素釋放能力不足的程度之間沒有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患者都沒有服用抗抑郁藥物,17人中有11人從未接受過抗抑郁治療,這表明血清素釋放能力低是抑郁癥的一個特征,而不是抗抑郁治療的結果。
這是第一次對抑郁癥患者大腦中血清素水平的直接評估,這是在消除對血清素能神經(jīng)傳遞與抑郁癥病理有關的猜測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抑郁癥是一種多方面的疾病,可能有多種原因,不同的亞型可能涉及多個神經(jīng)遞質系統(tǒng)。血清素能障礙不太可能解釋這種疾病的所有臨床特征。然而,這項研究表明,血清素能缺陷存在于未服藥的抑郁癥患者中。
這篇論文的資深作者、Invicro的MBBCh、FCPsych SA Eugenii Rabiner說:“我們的領域花了20多年的時間才開發(fā)出一種方法,可以測量活人大腦中血清素的釋放。我很高興我們成功地開發(fā)了這種方法,并將其應用于闡明抑郁癥病理生理學的重要方面。我希望我們能在未來使用這種技術來探索抑郁癥的不同癥狀,以及在其他疾病(如帕金森病)中發(fā)現(xiàn)的血清素能缺陷?!?/p>
參考文獻:
Brain Serotonin Release Is Reduced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 [11C]Cimbi-36 Pet Study With a D-Amphetamine Challenge” by David Erritzoe, Beata R. Godlewska, Gaia Rizzo, Graham E. Searle, Claudio Agnorelli, Yvonne Lewis, Abhishekh H. Ashok, Alessandro Colasanti, Iro Boura, Chloe Farrell, Hollie Parfit, Oliver Howes, Jan Passchier, Roger N. Gunn, David J. Nutt, Philip J. Cowen, Gitte Knudsen and Eugenii A. Rabiner, 28 October 2022, Biological Psychiatry.

- 上一篇
PNAS:三歲的孩子在做決定時不會使用可能性的概念
考慮到年輕人長大后所經(jīng)歷的變化相對更從容,兒童在年輕時的發(fā)展階段發(fā)生得很快;許多父母都會說,兩歲到三歲之間孩子的差異是巨大的,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認知心理學家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探索幼兒在制定計劃時是否能夠發(fā)展出考慮其他可能性的能力,以及在什么年齡。如果一個獎品隱藏在一個封閉容器中,
- 下一篇
Brain:新型生物標志物或能幫助檢測血液中的阿爾茲海默病神經(jīng)退行性病變
近日,一篇發(fā)表在國際雜志Brain上題為“Brain-derived tau: a novel blood-based biomarker for Alzheimer's disease-type neurodegener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德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fā)了一種新型檢測技術,其或能檢測患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