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Nature:刺激大腦中的藍斑核有望改善人工耳蝸使用者恢復聽力的效率
在一項針對失聰大鼠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重新啟動大腦適應新環(huán)境的自然能力(即神經(jīng)可塑性),可以提高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恢復聽力損失的效率。他們指出,這項研究可能
-
Nature Communications:利用Cas9TX在年齡性黃斑病變小鼠模型中實現(xiàn)高效且安全的基因編輯
CRISPR-Cas9是目前領域內最為常用的基因編輯工具,在基礎科研領域以及臨床應用上都有著廣闊的使用前景。然而Cas9在完成靶向位點突變的同時,還會在脫靶位點進行切割,并會造成染色體易位和染色體大片
-
Nature Immunology:當抗癌T細胞耗盡時,它們可能會改變立場
圖片:Greg Delgoffe博士,皮特醫(yī)學院免疫學副教授,UPMC Hillman癌癥中心腫瘤微環(huán)境中心主任 當T細胞(免疫系統(tǒng)的主要抗癌劑)加班加點地對抗腫瘤時,它們會進入一種精疲力竭的狀態(tài),不再正常
-
Nature:揭示膠質母細胞瘤背后的秘密,有望開發(fā)出更好的療法
稱為膠質母細胞瘤的腦癌是一個兇猛而強大的對手。它的數(shù)百萬受害者包括美國參議員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拜登總統(tǒng)的兒子波伊-拜登和著名的電影評論家吉恩-西斯科(Gene Siskel),這只是其中的幾個
-
Nature:一種特殊的“細胞膠水”或能再生機體組織、促進傷口愈合并再生機體神經(jīng)組織
細胞粘附分子在多細胞有機體中無處不在,其在組織發(fā)育、免疫細胞轉運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布線等多種不同過程中能夠指定精確的細胞-細胞間的相互作用。近日,一篇發(fā)表在國際雜志Nature上題為“Programmin
-
Nature:發(fā)現(xiàn)與未定潛能克隆造血相關的新的基因組變異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再生元制藥公司(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與未定潛能克隆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 CHIP)有關的新基因組變異。相關研究結果發(fā)
-
Nature子刊:解碼光合作用的秘密語言
圖片:陽光在開花植物中引發(fā)光合作用。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被植物發(fā)出的啟動光合作用的信號所困擾,光合作用是將陽光轉化為糖的過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現(xiàn)在已經(jīng)解碼了這些
-
Nature:輻射對父親DNA的損害會遺傳給后代
圖片:雌蟲體內密集排列的DNA。DNA是藍色的,組蛋白標記H3K9me2是綠色的,x染色體標記hi -8是紅色的。 父親受到的輻射是否會對他們的孩子產(chǎn)生影響?這是輻射生物學中最長期存在的問題之一。
-
Nature解答幾十年謎題:原來p53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被破壞
圖片:米爾斯實驗室在達琳·卡彭腦瘤基金會的第二屆年度行走中經(jīng)受著雨水的侵蝕,以支持膠質母細胞瘤研究。 圖源:Darlene Carbone腦瘤基金會腦癌,膠質母細胞瘤,是一個兇猛而可怕的對手。
-
Nature子刊:超薄器件有可能改變胰島細胞移植
圖片:新血管可植入細胞尋的和封裝(NICHE)設備大約是四分之一的大小。 來源:休斯頓衛(wèi)理公會休斯頓衛(wèi)理公會教堂發(fā)明的一種四分之一大小的設備可能會極大地改變1型糖尿病的治療過程,這是
-
Nature:復雜生命形式的起源
圖片:低溫電子斷層掃描技術提供了一個新培養(yǎng)的阿斯加德古菌的細胞結構。值得注意的是細胞體和細胞突起中廣泛的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絲(橙色),以及獨特的細胞包膜(藍色)。 地球上復雜的生
-
Nature Medicine:COVID-19幸存者一年后血液基因表達變化
西奈山的研究人員發(fā)表了首批將COVID-19期間血液基因表達變化與患者因嚴重COVID-19住院一年多后的“長COVID”聯(lián)系起來的研究之一。長COVID是更專業(yè)地“SARS-CoV-2感染急性后后遺癥”的簡化名稱。
-
【盤點】2022年終盤點:2022年Nature期刊精華
2022年即將結束,在過去的一年里,Natur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Nature:揭示肌肉組織再生壁龕中的衰老細胞會抑制肌肉再生
doi:10.1038/s41586-022-05535-x -
Nature Methods:利用3D生物打印技術來制造眼睛組織
視頻: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使用3D生物打印技術創(chuàng)建眼睛組織:該技術為研究年齡相關黃斑變性和其他眼病的成因提供了模型。 資料來源:國家眼科研究所該技術為研究老年性黃斑變
-
Nature Cancer:新冠疫苗接種可保護血癌患者
血液腫瘤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通常較弱,因此他們患上COVID-19重癥的風險更高。此外,一些癌癥療法導致這些患者在接種COVID-19疫苗后沒有形成針對SARS-CoV-2的抗體或很少。不過,對于COVID-19疫苗誘導的免疫
-
Nature子刊:新型傳感器探測大腦深處的光線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專門的核磁共振傳感器,證明他們可以探測到大腦等組織深處的光。在深層組織中成像光是極其困難的,因為當光進入組織時,大部分要么被吸收,要么被散射。麻省理工學院的研
-
連發(fā)Cell、Nature改寫教科書!哈佛研究挑戰(zhàn)了“觸覺反射回路”
(圖:高中生物)根據(jù)最近的研究,腦干和脊髓在處理觸覺信號時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做的幾乎所有事情都依賴于我們的觸覺,從簡單的家務到導航潛在的危險地形。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很好奇,我們用手和
-
Nature子刊:專家解讀ARIC研究,揭示CKD患者認知下降的秘密
慢性腎臟病(CKD)是認知功能下降的危險因素,多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隨著CKD病程進展,患者的認知功能下降風險越高。這一發(fā)現(xiàn)引發(fā)了學者們更多的思考。比如,認知功能下降是與CKD共?。ㄈ绺哐獕骸⒏哐牵┫嚓P,
-
Nature子刊:中山大學宋爾衛(wèi)/羅曼莉發(fā)現(xiàn)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劑耐藥的潛在新機理
芳香化酶抑制是一種有效的內分泌療法,可阻斷絕經(jīng)后雌激素受體 (ER) 陽性乳腺癌患者的異位雌激素產(chǎn)生,但許多患者會產(chǎn)生耐藥性。
2022年11月22日,中山大學宋爾衛(wèi)及羅曼莉共同通訊在Nature Communicatio -
Nature:張寧、朱繼業(yè)等團隊從單細胞精度定義肝癌五種免疫微環(huán)境亞型
2022年11月9日,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腫瘤轉化研究中心張寧團隊與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前沿創(chuàng)新中心(BIOPIC)張澤民團隊、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肝膽外科朱繼業(yè)團隊緊密合作,在Nature發(fā)表了題為“Liver tumor
-
Nature:張寧/張澤民/朱繼業(yè)合作揭示肝癌免疫微環(huán)境亞型和中性粒細胞異質性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10日凌晨0時,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腫瘤轉化研究中心張寧團隊與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前沿創(chuàng)新中心(BIOPIC)張澤民團隊、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肝膽外科朱繼業(yè)團隊緊密合作,在Nature發(fā)表了題為&ld
-
Nature Metabolism:廈門大學吳喬團隊揭示肝星狀細胞外泌己糖激酶HK1加速肝癌進程新機制
肝細胞癌(HCC)是最常見的肝惡性腫瘤,臨床上超過80%的肝癌是由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發(fā)展而來,提示肝纖維化可直接促進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肝纖維化的關鍵節(jié)點是肝星狀細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激活
-
Nature:科學家發(fā)現(xiàn)抑制胰腺癌轉移的關鍵蛋白質
胰腺導管腺癌(PDAC)起病隱匿,是一種預后很差的惡性腫瘤,五年生存率不足7%,特征是顯著的基因組畸變和糖酵解表型增加。PDAC中的細胞異質性是界定疾病亞型的一個重要特征,但不同的PDAC亞型如何相互作用及
-
Nature子刊:浙大易文/周如鴻合作揭示糖基化調控胰腺癌新機制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確診后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僅為10%左右。代謝的改變是腫瘤細胞的重要特征之一。腫瘤細胞通過代謝重編程產(chǎn)生其快速增殖所需的物質、能量以及氧化還原力。癌
-
Nature:一個基因讓胰腺癌“改邪歸正”!
美國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是11%,是名副其實的癌王。
近日,Behrens團隊在頂級期刊《自然》發(fā)表重要研究成果,GREM1的蛋白對胰腺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極為重要。如果GREM1失活,胰腺上皮細胞在幾天之內就能